可能是个博客也说不定
福利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如何影响经济福利的一门学问
消费者剩余(CS):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
CS=支付意愿-市场价格
生产者剩余(PS):卖者出售一种物品得到的量减去其生产成本
PS=价格-成本
CS=买者的评价-买者支付的量=买者参与市场得到的收益
PS=卖者得到的量-卖者的成本=卖者参与市场得到的收益
总剩余=CS+PS=参与市场贸易得到的总收益=买者的评价-卖者的成本
市场经济中,资源的配置是由许多分散自利的买者与卖者相互作用决定的
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是合意的吗?还存在另一个不同的配置方法能使社会更好吗?
为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使用总剩余作为衡量社会福利的指标,我们也考虑市场配置是否有效率
(这里我们主要关注效率,但政策制定者同样关注公平)
如果资源配置使总剩余最大化,则可以说这种配置表现出效率
效率意味着:
物品是由对这种物品评价最高的买者消费
物品是由生产这种物品成本最低的卖者生产
增加或减少这种物品的数量并不会使总剩余增加
市场均衡产量使总剩余最大:在其他任何产量条件,向市场均衡产量移动都能使总剩余增加
市场均衡是有效率的,任何其他结果的总剩余都不会高于市场均衡产量的总剩余
政府不能通过改变资源的市场配置方法而增加总剩余
自由放任表达了政府不应该干预市场的主张
如果资源不是由市场来配置,而是由一个关心社会福利的中央计划者来配置,为了达到资源配置的有效率和最大化总剩余,计划者需要知道市场中每个特定物品对每个潜在消费者的价值和每个潜在生产者的成本,而这个任务实际上是不可能完成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央计划经济没有效率
本章通过福利经济学证明了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注意:这些观点都是在假定完全竞争市场基础上推导出来的
市场失灵出现在:
一个卖者或卖者具有市场势力——即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
交易具有副作用——外部性,会影响旁观者的福利(比如污染)